脑卒中,作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,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。其中,缺血性脑卒中是非常常见的类型。那么,究竟什么是缺血性脑卒中呢?
定义与发病机制
缺血性脑卒中,又称脑梗死,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,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、缺氧性坏死,从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。
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血栓形成和栓塞。血栓形成通常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,导致血管狭窄,形成血栓堵塞血管。栓塞则是指来自身体其他部位(如心脏、大动脉)的栓子脱落,随血流进入脑动脉,导致血管阻塞。
例如,长期高血压、高血脂患者,血管壁容易受损,脂质沉积形成斑块。当斑块破裂时,会激活凝血系统,形成血栓。再比如,心房颤动的患者,心脏内可能形成血栓,一旦脱落,就可能引起脑栓塞。
症状表现
缺血性脑卒中的症状多种多样,取决于梗死的部位和面积大小。常见的症状包括:
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,表现为行走困难、拿东西不稳。
言语不清,说话含糊或无法表达。
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。
视力模糊或失明,多为单侧。
头晕、头痛,甚至昏迷。
比如,一位老人突然发现自己的右手无法抬起,同时说话变得含糊不清,这就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症状。
诊断方法
影像学检查:如头颅 CT、磁共振成像(MRI)等,能够明确梗死的部位和范围。
血液检查:包括血常规、凝血功能、血脂、血糖等,有助于查找病因。
心电图、心脏超声:用于排查心脏疾病导致的栓塞。
治疗措施
静脉溶栓:在发病 4.5 小时内,符合条件的患者可以进行溶栓治疗,溶解血栓,恢复血流。
血管内介入治疗:包括取栓、血管成形术等,适用于大血管闭塞的患者。
药物治疗:抗血小板聚集药物(如阿司匹林、氯吡格雷)、他汀类降脂药、改善脑循环药物等。
康复治疗:病情稳定后,尽早进行康复训练,帮助恢复肢体功能和语言能力。
预防措施
控制危险因素:如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高血脂、心房颤动等,按时服药,定期监测。
健康生活方式:戒烟限酒,合理饮食(低盐、低脂、低糖),适量运动,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充足的睡眠。
总之,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,但通过了解其发病机制、症状、诊断和治疗方法,以及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,我们可以降低其发生的风险,提高治疗效果,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。
热点问题:本月脑中风患者关注的问题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