偏头痛其实是很常见的一种头部不适,一般是指颞部发生反复的搏动性头痛,有的患者还会伴有呕吐、视觉改变等。该病的发生可能与遗传、内分泌、饮食、药物或者情绪等多个因素有关。
西医认为,偏头痛的发病与神经血管功能障碍有关。在发作初期,患者可现有颅内血管痉挛,局部血流量发生改变的现象,并且引起相应的伴随的神经系统症状,如一过性的闪光、盲点、畏光、眼肌麻痹或肢体感觉运动障碍等先兆。
此外,也可以与内分泌紊乱、饮食不当、压力、精神刺激等有关。
随着时间的进展,会逐步发生颅外血管扩张,血管活性物质和致痛物质缓激肽渗出,并且这些物质沉积在血管周围,引起搏动性头痛。
而在中医的领域里,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,但普遍认为该病的发生与外邪、情志内伤、久病致瘀,导致肝脏、肾脏等脏腑功能出现失调,患者的脑络被风侵袭,瘀血阻络导致。此外,也有人认为偏头痛是因为肝郁化火、肝肾阴亏导致的。
头为清阳之府,脏腑经络出现病变者就会发生头痛。
而在治疗上,中西医也是各有差异。
西医对于偏头痛的治疗,目的一般是为了终止头痛、缓解不适和预防复发。治疗方法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。
非药物治疗
患者在偏头痛发作时要及时到安静的环境中进行休息,还要做好保暖工作,以免受寒。另外也可以适当地进行头部按摩,以缓解不适。
其次,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尽量保持情绪和精神的放松,适当排解压力,减少对精神和情绪的刺激,避免过于的精神紧绷和情绪激动。
再者,尽量少吃或不吃冷食冷饮,戒除烟酒,保证有充足和良好的休息。
药物治疗
通常使用阿司匹林来治疗偏头痛,能起到一定的止痛作用。而一些抗炎药物如曲坦类药物则有助治疗头痛引起的呕吐。
而在偏头痛的缓解期,为了预防其反复发作,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采用一些长效的阻断剂,以防止血管痉挛和搏动过度。
一些药物如普萘洛尔也有助预防性治疗偏头痛,它可以阻断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的传递,调节交感神经功能,防止血管扩张,以及稳定细胞膜。
中医对于偏头痛的治疗则主要是辨证论治,随症加减。偏头痛可以分痰瘀阻络型、肝阳上亢型、气血亏虚型和肝肾阴亏型。
针对痰瘀阻络型偏头痛,可采用活血通络、祛瘀止痛的药物;对于肝阳上亢型,则可以采用平肝潜阳的药物;而对于肝肾阴亏型偏头痛,则可以采用滋肝补肾的药物来进行治疗,例如地黄、地龙等。
而由天麻、地龙、石菖蒲、远志、熟地黄、肉苁蓉制成的天麻醒脑胶囊,具有很好的滋补肝肾,通络止痛的功效,临床上可以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头痛头晕,记忆力减退,失眠,反应迟钝,耳鸣和腰酸等症的治疗。
根据药理学研究发现,方中天麻含有香荚兰醇、香荚兰醛、生物碱等物质,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;地龙、石菖蒲则可以镇静、镇痛、溶栓和改善血流变,也有助减少或修复脑缺血引起的组织损伤,增加脑血流量,降低脑血管阻力以及血小板粘附等作用。
远志具有脑保护活性。再加上熟地黄和肉苁蓉的补益作用,能很好地改善肝肾不足的情况,从而从根本上缓解肝肾不足所致的偏头痛。
除了用药,在中医上对于偏头痛也有非药物治疗,例如针刺,但具体的选穴和操作就需要专业人士来进行,切勿自行进行针刺。
偏头痛患者在平时也要注意生活方面的护理,比如尽量给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,保持睡眠时间的充足。当偏头痛发作时也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来帮助缓解不适。另外,也建议多与家人或相关的护理人员沟通,以排解不良情绪,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。
偏头痛目前似乎越来越常见,精神压力是很重要的一个发病因素,而该病也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,对此我们就要引起重视。
另外,偏头痛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征兆,如果用药以后症状没有得到缓解甚至出现了加重,就要及时就医,明确病因再予以其他的治疗措施。
热点问题:本月脑中风患者关注的问题.